close
一、介紹與談人與主持人出場
- 台灣旅遊入境協會秘書長
- 2016成立台灣旅遊入境協會
- TITA綠色代表年輕化、開放與分享
- 宗旨:Inspiring tourism innovation旅遊創新
- 現今遊客取得資訊方便,習慣改變巨大
- 希望做旅遊的返鄉青年與科技、政策有對話
- 跨領域對話:年輕世代、政府部門與學術單位
- TITALK 品牌正式啟動! 開啟未來的延續
二、Part I聽旅說 認識與談人
- 阡齊國際旅行社 王全玉 董事長
- 可以很自豪地說,入境旅遊國際旅客有三分之一由本旅行社接洽
- 金界旅行社 張詩怡 副董事長
- 1971年創立,做了46年入境,郵輪岸上觀光
- 公主遊輪帶到台灣來時,金界旅行社就開始與許多郵輪公司工作
- 業務內容:母港操作、遊客上下船港口操作
- 東風國際旅行社 游世吉 總經理
- 旅行社地址在台中市工業區
- 新南向政策早期從事觀光20年
- 全台唯一 經濟部工業局章蓋出
- 接觸入境旅遊發現市場大,開闊國際市場觀念
- 島內觀光環境有很多心得
- 旅行社是艱困產業
- 樂憶國際旅社 許峻瑋 總經理
- 旅行社剛成立,以不到30歲造訪60國家400城市的觀光人才組成
- 專責國際旅客並打造全客製化年輕活潑行程品牌名三含意 結成樂意為客人服務、LOVELY專屬遊程、美好而快樂的回憶
- Slogan樂在其中意猶未盡
- RTM泛旅遊協會 鄭佑軒 理事長
- 協會於2014年發起
- 團隊夥伴平均年齡不到25歲
- 重新定義旅遊產業,並成為旅遊業的交流者、整合者與協作者
- 願景:透過產業知識教育培養人才,提升台灣觀光,強化國際品牌
- 旅遊新創與在地文化結合知識媒體、活動策展、人才培育、產業顧問、國際行銷
- 舉辦智慧旅遊論壇、大旅創時代論壇與旅創小酒館
- 中華亞太旅遊產業創新發展交流協會 官欣怡 理事長
- 本身是從業20年的科技業者,希望回台灣貢獻因而進入旅遊業
- 透過科技眼光看旅遊產業,感覺旅遊是快樂產業
- 創業旅遊平台,以科技為基礎的平台
- 學:培育未來產業人才 對接企業人才需求
- 倒入業師,未來初上會者能直接進入職場
- 官:政府資源取得、政策溝通與國際交流合作推廣
- 產:整合產業豐富資源 快速因應市場需求
- 業:善用科技與平台 發展提升產業
- 旅遊目前是碎片化,有執行面的整合與困難
-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游智維 理事長
- 旅行業是一個功德產業,利潤小,風險大,能改變世界的產業,世界大多數的改變是從旅行開始
- 把旅客送去鄉鎮,對地方創生效果會更大
- 鄭佑軒
- 廣義旅遊新創有的特質:
- 網路平台與科技應用
- 碎片化的商品或服務
- 非典型商業模式
- 年輕與新
- 狹義:旅遊新創是一個曖昧的說法,並不實際。傳統旅遊也是
- 廣義旅遊新創有的特質:
三、 Part II 聽你說 交互問答/觀眾提問
- 問題:以新創角度,如何建立商業模式?
- 游智維
- 新創就像小時候,本來就是新觀念
- 傳統旅行社可以有新觀念
- 商業模式規模大小都屬於,新創必須走入傳統去思考消費者為何要你?非新東西大家都願意買單
- 在地小型商業模式不一定要規模化,可以精緻
- 新創重點不只是創意 而是走入傳統 是否能日市場接受
- 官欣怡
- 新創就是有獨特性、限制資源與有附加價值
- 商業模式:可以SOP就有其商業模式
- 張詩怡
- 商業模式:公司來自b2b的收益,使客戶賺到利潤,並保有其品質
- B2B市場需注意包裝商品後讓客戶有利潤
- OTA是很大威脅
- 游世吉
- 台灣旅遊制度完善
- 2017年印尼入境台灣人數是墊底的,成長比率低,但穩定,且印尼人來台就是要環島
- 在穩定市場找到能生存下去的機會:在印尼推出澎湖的行程
- 讓他人來台旅遊還能再來
- 提出商品市場能接受,而不是自己所想的並保障消費者權益
- 大旅行社認為我在市場做得好好的 為甚麼要推出新行程?
- 旅行社內銷售人員要訓練成本
- 入境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幫助市場夥伴獲得利潤
- 許峻瑋
- 整個旅行社商業模式:脫離不了價差,過去獲利率高
- 現在是賣奶粉的利潤,賣白粉的風險
- 創新之處:
- 遊程深化(安排旅客到茶園,體驗)、原住民(獵人學校),向大師致敬結合雲門舞集與美術館
- 帶外國人到團嗡市場並學做臺菜
- 流程規劃
- 客製化旅遊
- 旅遊手冊(做到客製化)
- 銀髮族,做的手冊就比較大
- 全台唯一在遊覽車上提供14種飲料單的公司
- 產品深化與服務優化
- 王全玉
- 傳統其實也很接近創
- 網路通路平台與專業文字曝光
- 旅行社網站事實上是B2B B2C
- 跟碎片化的TOC與OTA平台導向不同
- 問題:在既有商椰模式,因科技的導入,該如何旅遊創新?旅行社的痛點是甚麼?科技平台可以如何協助與接入?
- 官欣怡
- 互聯網對碎片的定義:取得越多使用者的時間越有價值
- 旅行趨勢四定義:
- 碎片化(時間與服務)
- 多元化
- 自主性
- 彈性
- 科技無法取代人的溫度,但是帶來產業的顛覆
- OTA的共通性是速度溝通平台藉由其速度、溝通與效率幫助降低成本
- 許峻瑋
- 不會因為科技的蓬勃、消費習慣的改變
- 資訊透明是最大影響,因為旅行社賺的是資訊不透明財
- 怎麼樣的人在旅遊過程中最容易花錢
- 不用花自己錢的人
- 獎勵旅遊
- 員工旅遊
- 游智維
- 世代轉移,使大家都應該恐懼,因為恐懼是好的
- 全世界最可怕的公司其實是GOOGLE,因為他知道你的個性與親友
- 大數據跟人工智慧的生態
- 不能被AI與AR取代的是文化與人的溫度
- 先例:法國,文化不講觀光,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想花一個月的薪水做兩週的法國人
- 溫度是不會被取代,文化亦是
- 張詩怡
- 皇家加勒比海公司專門開一團郵輪行程參加十分燈,並 籌備三年滿載兩千人(2015提出,2018會來台灣)
- 全球遊輪業者間最火紅的字是Local
- 三四十年前想看中華文化台灣是唯一選擇,但是大陸對世界開,使台灣入境觀光受到挑戰
- 台灣如何發展出其Local?
- Consumer inside,外國是想看到怎樣的台灣
- 用故事行銷Local,故事是用來包裝
- 游世吉
- 設計App
- 因應市場變化,人會找出因應之道
- 台灣Local代表
- SKYSCANNER出現,航班訂票系統被破壞
- 市場對於客戶權的分類 fit:年輕
- 市場在變化,更卓著於品質
- 但未來若FIT、自助行,行為模式劇烈在改變
- 傳統產業最大的優勢是一整個食物鏈
- 新創平台缺乏的是內容產品
- 必須認知到對方的價值
- 傳統業者不夠痛
- 游智維
- 產業改變帶動經濟的契機
- 品牌,成為最重要過程,但品牌建立不容易,要品牌就需冒險
- 品牌可大可小,旅行產業是國家競爭力的後盾
- 台灣需打造自己的品牌
- 2C是進入台灣的第一門檻,立即、快速與低廉是最可以推向全世界
- 問題:怎麼打造台灣這個Local品牌?
- 鄭佑軒
- 找出做法上的公約數
- 新創也發現MD是站不住腳的
- 舉例:P2P達人或素人帶路,有法規、專業與平台(以人為本)的問題,但是是否有這麼多達人?
- 產業的人才條件與素質不夠來自於就業環境不夠好
- 旅遊產業從業人員是不是能素質拉高
- 商業模式對應到的客戶都不同
- 是否能使旅遊產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提高
- 協會資源能否整合
- 游智維
- 想在使用的東西上做到全球第一
- 旅遊各協會與其他領域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大聯盟
- 張詩怡
- 歐洲國外推廣
- 很痛的地方 台灣製造業MIT形象是很大的包袱
- 外國人認為Taiwan is a small Island with lots of factories.
- 台灣在全球的旅遊市場,有需要努力的空間
- 打造台灣成為Tourism destination 應該是雙方都應該攜手合作的
- 許峻瑋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 如何借重科技進步的發展?或許能導入一些技術,再次包裝與出發
四、觀眾提問
- 問題:想要聽聽傳統旅行社是否也開始使用科技來節省人力跟提高服務品質,像是chatbot、API、虛擬信用卡等,新金融科技等?
- 張詩怡
- 沒有使用chatbox,無法提供多國語言回答,都只能用Google翻譯成對方語言
- 用科技減低人力是在財會的系統上
- 希望有科技可以把產品做整合 減省克服成本
- 如何用科技減低,將行程變成資料庫
- 官欣怡
- 建立大數據之前,需有平台來搜集
- 不管是新創或是傳統,旅遊的意義是在地人、在地事的結合,但看到許多地方因為風潮出現一堆一樣的老街、一堆的玻璃橋,反觀其他亞太地區日本,也就是說在不管新創與傳統,如何共同去保護我們的旅遊品質與地方共榮?而不是口號、政客的空虛作為?甚至不是只是客戶與利潤潤導向?
- 游智維
- 必須了解不同國家市場不同人的需求,在線上或現下都好,如何留住外國人?
- 台灣案例:
- 台南與大阪飛機直飛,透過展覽、演講讓日本人了解台南
- 透過不同載具介紹台南各式景點
- 從2C觀念帶動2B需求
- 成果:日本雜誌封面報導正新街
- 不管是新創或是傳統,旅遊的意義是在地與人
- 王全玉
- 台灣非大國,行銷定義錯誤,交通地形上的困難,要有區域經濟旅遊化而非中國式全域旅遊
- 一次性行銷太多,可以做365天的
- 反思國際旅客為什麼要來台灣?
- 該提供何種的文化、產品給那些來台的外國人?
- 地方業者相當辛苦但是高官卻不懂業者的困難
- IT未來 傳統成長 特別重要
官網原文連結:TITA TALK – 觀光世代 誰與爭鋒 全紀錄
RTM官網:https://rtmasia.org/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