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走進竹山的市場,左閃右閃的穿越人群,新鮮的魚貨、蔬菜水果、烤雞、包子饅頭,不同於超市的冰冷標準,這裡的喧鬧充滿著庶民文化的生命力。

在小鎮文創的導覽還沒開始前,就已經對竹山街道上鑽來鑽去的摩托車留下很深的印象,當地人也說在路上他們的規矩才是規矩不要害怕,於是,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地騎著腳踏車,以最貼近的竹山人的方式,穿梭在人來車往的巷弄中。

小鎮文創的導覽員是當地的一位阿姨,親切的帶著麥克風,半台語半中文的講解著竹山的歷史的小故事,從建築開始到產業發展,從廟宇到老技藝,在我們心中慢慢建構出竹山的古今。

竹山的歷史脈絡是從鄭成功派其愛將林圮進入此地開墾,因此竹山有『林圮埔』的舊稱,到日據時代,官員看此地竹林茂盛便改稱為竹山,以竹子聞名的產業不只延續到現在的竹製品產業,更是影響了這裡的飲食和生活。

我們在逛市場的時候,看到路旁的攤販用力的削著粗大的竹筍,後來聽阿姨說才知道,竹山一年四季都有竹筍可吃,春筍、麻竹筍、孟宗筍、冬筍等等,不同季節有不一樣的滋味,在得天獨厚的竹山小鎮發展著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

沿著老街的大路望去,是以前竹子運下來賣的必經之地,但令人好奇的是這裡每隔幾家店就會有一家銀樓的景象,林立的銀樓很難和竹子展業有所聯想,但原來是因為以前把竹子賣錢後就會換成金子保值,所以導致這裡銀樓眾多的現象。

九二一地震的發生,也是竹山歷史的一小部分,許多歷史古蹟被地震所損壞,我們經過目前僅存的一棟巴洛克建築,也路過因為左右兩邊支撐才不至於倒塌的打鐵舖,更看到了一塊因為地震才出土的石碑,竹山在地震後仍堅毅挺立的為後人留下這些故事。

沿途經過了兩家老店舖,啟明米麩店和來發鐵店,傳承著古老技藝活的老店,都有著懷舊的古早味,看到在地人熟悉地和老闆買回一袋米麩,這裡仍是現今居民生活的一部份,而傳到第五代的打鐵師傅,身旁還跟著拿著玩具的第六代,說著有人買了二十年的鋤頭還拿回來修的故事,充滿古老回憶的竹山真的很有溫度。

經過一個早上親自走過竹山這個小聚落,明白小鎮的歷史並不是一個元素就可以完整敘述的故事,透過在地居民的講解,我才了解,經過的每棟建築、每個商店、每個出奇不意的角落,都是經過百年的足跡才留在這裡的。聽著一塊石碑上關於竹子法令的故事,以前的人會把竹子做上記號沿著河流順流而下,然後在出河口才去蒐集撿取,卻常在運送的途中被撿走勒索,之後訂下了明文法令禁止此種竊盜行為,在古代若是刻在石碑上的便是鐵律,因此這條法令就刻在石碑上以示眾民,也反映了這段竹子產業的歷史軌跡。這塊石碑就默默站在媽祖廟的角落,如果沒有經過解說,就會被遺失在歷史洪流裡。

竹子產業、竹山歷史、地震,到現在小鎮文創在竹山做出的努力,一項一項不可分割的連結在一起,反映出我們在這裡的所看、所聽、所感,很開心這次以騎腳踏車的方式遊玩竹山,迎著風的感覺就像小時候,騎過大街吃一塊米香,路過媽祖廟合掌拜一拜,經過小巷則停下來看著小孩玩玩具,很貼近生活的一次體驗,很簡單很滿足地聽竹山把故事說完。

RTM記者 清大科技管理四年級 彭思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TM 泛旅遊 的頭像
    RTM 泛旅遊

    RTM 泛旅遊 https://rtmasia.org/

    RTM 泛旅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