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拜訪見域合影,圖左二為當天接待我們的見域夥伴)

 

被問到家鄉哪裡好玩時,答不出來好像已不是特定縣市的專利,在大型觀光景點不足的台灣,面臨這個問題的人只會越來越多。當這個現象變成人們對於城市缺乏特色、不了解自身社群的自嘲和無奈時;是否想過觀光以外的層面?除了自己以外,認識並接觸過在地的社群嗎?

之前有ptt鄉民戰新竹是美食沙漠的議題時,

我們是否有想過這些這樣的議題背後 來自哪裡?


過去的新竹,是什麼面貌?

 

新竹過去這座城市,在日治時期,因著鐵路的建設,讓新竹的都市重心聚集在新竹火車站一帶,看看新竹清朝留下來的負責管台北之新竹分區的竹塹​​​​​​​城淡水廳,當時的圍牆和東南西北門及護城河,在日治時期,因著拓寬道路修改的方塊棋盤式街道規劃,將東門、南門及城牆拆除,北門也因大火付之一炬,而護城河則使用城灌溉用途。再看看從清朝就存在的新竹城隍廟,以及廟裡的美食小吃再到附近一帶的小吃圈。這些古蹟,這些歷史人文皆在民國政府來台後,慢慢地轉變。

原本重心在新竹火車站的新竹,在國民政府1956年在台灣建設時,重心慢慢的轉移到新竹火車站相反方向的另一邊。那時在新竹清大任職的梅校長,以新竹為原子研究發展為期許,在清大增設了原子研究所。後來因著整體教育鑒於數學的專業性,增設了數學相關的研究所及課程。另外在1970~1980年期間,清大徐修賢校長任內,期許新竹成為工業發展的源地,增設了工業工程等相關學系。清大旁的交大,則在1958年期許協助清大在核子上的研究,負責研究細節有關於核子極其相關之電子研究,另外也在1988年與新竹科學園區合作,設立國家奈米實驗室。另外一提的是,在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帶進了半導體產業的開路先鋒。

綜合以上三項清朝、日治時期、及民國政府在新竹不同建設的歷史敘述,我們可以推知,
新竹在1950年代之後到了現在,由於政府的政策以及對於整個國家的建設發展決定,導致了新竹的重心發展從新竹火車站轉移到另一邊,現今的清大、交大及新竹生活科學園區。
故此有些新竹人會說現在的新竹是學府路人生,國中、高中、大學讀書在學府路上的交、清大,甚至畢業後直接進到新竹科學園區中工作的戲稱。

 

二者,台灣教育環境的影響

可能有些人會想,挖賽,舊城區的沒落跟台灣教育環境有什麼關係阿? 其實冷靜靜下來想想,其實是有影響的。在1990年代過後到了現代的教育環境氛圍的轉變,以前不見得人人有書念得年代到了現代有18分就可以上大學的現況,馬英九前總統說過的百分之百上學率的現在。從以前就有不好好讀書就無法出人頭地的觀念,到了現在有書讀了還要更競爭往上力拼上游贏過任何人的觀念灌輸。小學就送去安親班,國中高中自強班和補習班的生活模式,人們的生活圈侷限在家、學校、和補習、安親班等等。平日的腦力和精力花在讀書上面,應付著考試,有了假日,花在了解這座城市的人佔了多少?
即使進入了大學,擁有了許多的自由選擇權利,是不是許多人會因為過去的束縛或限制,而導致了突然擁有的自由選擇,卻不知道該如何自由的困境?

是否台灣的教育環境,讓人們從小到大鮮少有時間好好的去探索自我出生的城市、鄉鎮等等的人文歷史?



(圖為國、高中生上補習班時的情景)

 

最後,新竹的人口比例

最後,見域的共同創辦人謝爾庭直白的說,新竹擁有科學園區、六所大學,為新竹帶來了約 20 萬不在籍人口,將近新竹總居住人口的一半。「如果我是來工作的外地人,為什麼要關心這裡?」

人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圈重心的影響及限制,而導致了這些人並沒有發現到新竹在舊城區及其他的地方是富含美食及相關的歷史人文的價值。




見域的共同創辦人謝爾庭(攝影:MISC | Charlie Chang)
(圖轉自公益交流站)

 

那麼 就有些人聚集在這裡,來自清大的學生們,組成見域這個團隊。他們並非全是新竹本地人,而是看見了新竹不同的可能性,甚至想要去翻轉、紀實新竹的美麗樣貌。所以在新竹舊城區附近租了一間工作室,並發行貢丸湯刊物,之所以取名為貢丸湯, 是形容成像路邊的小吃一樣,常接觸但不一定了解其中價值。所以透過採訪在地社群,了解真正需求,塑造貢丸湯是地方生活誌、旅遊雜誌也是議題刊物, ​​​​​​​介紹並引領讀者思考新竹的另一項面貌,也透過在工作室的講座,帶領聽眾去看見在新竹的古蹟保存議題,以及小旅行帶大家走到新竹各個美食及歷史人文地,做了這些事情,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新竹其實是富含人文、歷史價值及美食的城市,只是缺少了眼界和脫離現有的框架,去發現和認同而已。

 

 

arrow
arrow

    RTM 泛旅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