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個國家追求經濟發展、現代化的同時,許多東西勢必會遭到犧牲。隨著高度的都市化發展,工作機會較少的鄉村開始出現人口外流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年輕族群中特別明顯。不過近年來,這些曾經沒落的村落似乎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他們開始賣人情味、賣在地特色、賣觀光農業、賣都市裡找不到的東西。然而,卻又有新的問題出現了。

 

當我們責怪在地不懂得長遠經營之前,

思考過他們眼前的經濟需求了嗎?

 

當在地鄉鎮開始賺取觀光財的同時,「愈來愈商業化」成為了這些地方難解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難逃的命運。對,是命運,稍後會來解釋原因。

 

隨著在地愈發地商業化,批評的聲浪也逐漸開始蔓延。許多人開始批評在地失去自己的味道,責怪地方團隊不夠努力,責怪居民目光短淺,不懂得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隨著我們愈加了解在地,我們也漸漸發現過去自己在面對相關議題時,總是自以為「旁觀者清」,一廂情願把都市人的「天龍思維」強加到在地身上。

 

許多在地的「鄉親父老」們賴以為生的產業是農業,對他們來說,自己種的東西賣不賣得出去,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即使是在地提供旅遊服務的團隊也是如此,有沒有人來是他們關心的重點──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有沒有辦法填飽自己的肚子。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他們還得思索著生計,無法在經濟上自由時,我們又怎能要求他們「想得長遠」,專注於在地特色的經營呢?

 

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就算把觀光客都帶來,人來了,人走了,一次性消費,不就跟蝗蟲一樣,還是什麼都沒留下嗎?

 

沒錯,這是個矛盾的惡性循環。於是試著解決這個問題的老寮出現了。

 

旅遊,是帶人進來認識這個名為「在地」品牌的手段

產業的復興,才是真正的目的

 

老寮是一個常駐於苗栗南庄的團隊,以「振興在地農業」為發展目標,不同於一般純粹以觀光作為訴求,他們是一個「半旅遊團隊」。他們與在地的小農合作,舉辦local tour,讓在地小農當導遊,將外地人帶進來體驗最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透過一邊導覽,一邊親自帶遊客下田插秧、拔菜、釣魚、準備晚餐料理食材的方式,讓外地人知道在地有哪些很棒的農產品,而在導覽行程結束後,他們也帶領這些人到他們的「農創商店」,讓對當地農場品有興趣的觀光客得以購買回家。他們的目的不是辦tour,而是透過tour把人帶來,讓他們看見在地農產品的好,讓他們記住「以在地為名的品牌」,並讓這些外地人回家後做宣傳、做口碑,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達到「振興在地農業」的長遠在地經營目的。

 

當然,目前的經營模式也不總是都這麼順利。對於在地小農而言,「農業」依然是他們的本業,作為嚮導的「觀光收入」只是額外的「服務津貼」,一旦與農事有所衝突時,自然會影響他們擔任嚮導的意願,這是老寮目前在在地服務時仍在適應的地方。

 

在地的問題不是「人」,而是「產業」

產業問題解決了,人自然就回來了

 

不同於其他旅創在地團隊「從在地做到旅遊」的經營模式,老寮的運作模式是相反的「從旅遊做回在地」。對老寮來說,他們認為在地鄉鎮遇到真正的問題是「產業」而不是「人」。在地之所以難以發展,不是因為沒有觀光「人潮」,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真正的問題出自於沒有發展得好的產業,所以必須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迎合市場口味,而捨棄自身的特色;倘若在地的「產業」得到復興,得到良好的發展,自身的特色自然會顯現,屆時不僅觀光人潮會來,連返鄉青年都會跟著回來,這是老寮的信念。畢竟,能在自己的家鄉打拚,能為自己的故鄉努力,又有多少人喜歡離鄉背井,在異地試圖找尋自己迷失的定位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寮 在地
    全站熱搜

    RTM 泛旅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